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以下展示关于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1、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应用1. 按要求填空。(1)齐人未尝赂秦,_,何哉?_。(2)大学之道,_,_,_。(3)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_,_。”【答案】    . 终继五国迁灭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携

2、来百侣曾游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国风好色而不淫    . 小雅怨诽而不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迁”“嬴”“德”“携”“弘”“毅”“淫”“怨”“诽”。2. 按要求选择。(1)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    )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C.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3、头活水来。(2)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A. B. C. D. 【答案】(1)B    (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句的能力。“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强调实践出真知。A.句意: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

4、追求和探索。强调坚持探索。B.句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C.句意: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强调勤奋、刻苦。D.句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强调不断学习

5、。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说的是中所指的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的含义,所以后面接;第句中“这一点”应该承接上文,不应该置于句首。据以上分析排除B;由句中的“因之”可知,不应该放在句首,排除AC;第句中“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与第句“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呈递进关系,先,且放在后面。故选D。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程千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

6、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自1959年中印关系日益紧张以来,英国政府便开始关注中印边界问题。1959年10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收到英国驻印度高级别专员麦克唐纳关于推进英美联合、乘势(使印度)加入西方阵营的建议后,并未指示麦克唐纳采取任何措施,只希望英国保持观望态度,不需要“火上浇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英国政府鉴于美国对印度的支持态度,指出1950年印度独立时未退出英联邦是英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南亚诸国历来作为英国商品的重要市场,英国政府“要让英联邦成为真正的实体,而不是徒有虚名”;认为“英国联邦这个组织之所以这么可贵,就在于他鼓励这样一种友好的联系”。麦克米伦在英联邦内积极活动,向巴基斯坦施加影响要求其支持印度;麦克米伦政府还对印度进行实际军事援助,包括武器援助和防空协助。——摘编自吕利珍《英国麦克米伦政府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1962.10—1963.5)》材料二1960年3月初,苏联原子能委员会访印时称,苏联准备帮助印度建设首座核电站,此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团也正在印度访问。1961年5月,美国有条件地答应向印度提供大规模援助,同意在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两年里向其提供3.57亿英镑的贷款,但前提是,向印度提供贷款的其他西方国家得匹配差不多相同规模的贷款。同年11月,英美共同希望加深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与西方之间的理解”,同时,英美同意了印度提出的购买大批飞机及帮助培训人员的请求。12月,英美继续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其中,中印战争尚未结束时,美国就向印度提供了6000万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1962年11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谴责美国干涉中印争端,反对其在亚洲国家间的挑唆行为。——摘编自孟庆龙《中印边界战争前后美国对印度态度的变化—兼论美印关系的历史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英国态度的变化,并简析致使英国态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美国援助印度的目的并说明其采取的援助行动。(9分)

1、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积累与应用1. 按要求填空。(1)齐人未尝赂秦,_,何哉?_。(2)大学之道,_,_,_。(3)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_,_。”【答案】    . 终继五国迁灭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携

2、来百侣曾游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国风好色而不淫    . 小雅怨诽而不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迁”“嬴”“德”“携”“弘”“毅”“淫”“怨”“诽”。2. 按要求选择。(1)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    )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C.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3、头活水来。(2)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A. B. C. D. 【答案】(1)B    (2)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句的能力。“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强调实践出真知。A.句意: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

4、追求和探索。强调坚持探索。B.句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C.句意: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强调勤奋、刻苦。D.句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强调不断学习

5、。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说的是中所指的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的含义,所以后面接;第句中“这一点”应该承接上文,不应该置于句首。据以上分析排除B;由句中的“因之”可知,不应该放在句首,排除AC;第句中“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与第句“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呈递进关系,先,且放在后面。故选D。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程千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

6、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142262.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