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教材同步 > 高三试卷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名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试题答案

以下是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名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试题答案 ,发布在新浪微博@还不赶快去看书,如果你要找答案或者联考卷子!完整版内容,可以保存图片扫描二维码,进行查看
联考答案汇总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厅、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后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那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的命运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叉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旱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了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第三段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概括第四段中“草堂在诉说什么呢”的内容要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1.“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说“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根据文意,联系杜甫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文章憎命达”的含义。(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杜甫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写出两处对比,并结合全文,简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对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文章憎命达”意思的理解,从中国文学史上另选一例分析说明。限8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shijuan/jctb/gs/95082.html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