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文档

毕节市2025届高三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官方答案)

[db:作者] 文档 2025-03-11 16:03:00 0

《毕节市2025届高三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官方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毕节市2025届高三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官方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保密启用前 毕节市 2025 届高三年级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页,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2.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条形码粘贴区域规范粘贴条形码。3.答卷时,请认真读题,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字迹工整,笔迹清楚。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

2、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远流长,植根于古人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的观察与思考而产生的生态保护智慧对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生态保护、和谐共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生态保护不是要保持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在维持人类发展的基础上,维护大自然自我更新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人生态保护智慧的形成与各家思想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包容,百花齐放,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逐渐发展,形成各家学派,其中就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看法,一直影响至今。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顺应自然,不折腾,才能达到自在的状态。这种思想下形成的黄老之术在刚经历大动

3、乱的汉初被定为国策,崇尚无为而治,历代王朝建立之初倡导与民休息的政策也多受此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政府管理、民众生活的影响最大。一些学者指出儒家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论。很多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顺应自然,与现代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有共通之处。中国历代王朝君主在关于生态资源利用、保护的诏书中频频援引儒家之语,如 ,反映出天人合一论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受季风 语文试卷 第 1页(共 10页)性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们在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下,就会把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与季节时令、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希望人们

4、的行为不要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然,这种唯心思想并不科学,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的权力,减少了向大自然过度的索取。战国时期,在道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和阳是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孕育着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宇宙万物与土、木、金、水、火五行对应,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生态平衡。法家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管子一书指出: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闭货之门也,告诫世人,山林川泽平原虽然肥沃、富饶,但如果不合理利用,盲目采伐,无节制地蓄养牲畜,不注意生态平衡,必定会堵塞财富的来源;为避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管子还提出山泽各致

5、其时的管理政策,要求伐木、渔猎只能在适当的季节进行。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诞生的吕氏春秋 淮南子是杂家学说的代表,吸收了其他众多学派的精华,在生态保护方面也是如此。杂家学说在天人一体的观念下非常尊重生态规律,强调宇宙万物的运行都与有固定节律的时间相顺应,人们的活动都应按照时间的流动有规律地进行,力图使人类行为与整个自然系统保持和谐的互动关系。东汉以来,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实现本土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佛教强调少欲知足,尊重生命,不杀生,素食,这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上各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相互影响,甚至达成合流,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有很多是相通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融入自

6、然,从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各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人在农、林、牧、渔等产业中生成了各种生态保护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当时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来感受古人的生态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杰出智慧是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具体做法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能量的转换来增产。播厥百谷,万物并作,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食物品种、口味的多方位需求,还能利用农作物多品种生长周期的不同,充分利用土地的能量,防治一些农作物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例如,太湖地区长期采用桑基鱼塘这种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将水稻、桑蚕和渔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生态方式培养土地的肥力也是古人的杰出智慧,人们善于利用草木灰、烧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放淤等方式来施肥,培养地气,使得中国并不广袤的可耕地在数千年中还一直保有土壤的肥力。二是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精耕细作,开发地力,实现粮食高产。西汉时就创立了耕种方式代田法、区种法,倡导在小块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实现抗旱高产。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立代田法,把耕地分成甽(田间小沟)和垄,在同一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xuexifangfa/wendang/263118.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temp.pl--]